光电心电图机能将心脏活动时心肌激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(心电信号)自动记录下来,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常用的医疗电子仪器。心脏在搏动之前,心肌首先发生兴奋,在兴奋过程中产生微弱电流,该电流经人体组织向各部分传导。由于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不同,各部分与心脏间的距离不同,因此在人体体表各部位,表现出不同的电位变化,这种人体心脏内电活动所产生的表面电位与时间的关系称为心电图。心电图机则是记录这些生理电信号的仪器。
光电心电图机在操作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心电图记录的准确性和患者安全。以下是详细的操作前准备步骤及注意事项:
一、设备检查与校准
1、外观与连接检查
检查心电图机外壳是否完好,无破损或裂缝,避免因设备损坏导致漏电或信号干扰。
确认电源线、导联线、电极片等连接线缆无破损、老化或接触不良,确保信号传输稳定。
检查显示屏、按键、指示灯等部件功能正常,避免因操作失灵影响记录过程。
2、电源与电池状态
若使用交流电源,确保电源电压稳定(通常为220V±10%),并接地良好,防止电击风险。
若使用电池供电,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(建议电量≥50%),避免因电量不足导致记录中断。
对于便携式设备,提前充电或更换备用电池,确保长时间使用需求。
3、设备校准
开启心电图机,进行自检程序(如内置校准信号测试),确认设备能正常生成标准波形(如1mV方波)。
检查时间与日期设置是否准确,确保记录的心电图数据带有正确的时间戳,便于后续分析。
若设备支持滤波功能(如抗肌电滤波、工频滤波),根据环境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模式。
二、患者准备
1、患者信息核对
确认患者身份(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病历号等),避免记录错误或混淆。
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(如电极片过敏)、皮肤疾病或植入式医疗设备(如起搏器),以便调整操作方式。
2、体位与环境准备
指导患者取平卧位,全身放松,保持安静,避免说话或移动身体,减少肌电干扰。
若患者无法平卧,可取半卧位或坐位,但需确保胸部与电极接触良好。
调节室温至22-26℃,避免患者因寒冷导致肌肉颤抖,影响波形质量。
3、皮肤清洁与处理
用酒精棉球清洁患者胸部电极放置部位的皮肤(如四肢腕踝关节内侧、胸导联位置),去除油脂、污垢或汗液,降低皮肤阻抗。
若患者皮肤干燥或毛发浓密,可提前剃除电极部位的毛发,或使用导电膏增强信号传导。
避免在皮肤破损、炎症或疤痕处放置电极,防止感染或信号失真。
三、电极与导联系统准备
1、电极片选择与粘贴
根据患者体型和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片(如成人型、儿童型或敏感肌肤型)。
撕开电极片背衬,将导电凝胶面紧贴皮肤,避免气泡或褶皱,确保接触良好。
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电极放置位置如下:
肢体导联:红(右臂)、黄(左臂)、绿(左腿)、黑(右腿)。
胸导联:V1(胸骨右缘第4肋间)、V2(胸骨左缘第4肋间)、V3(V2与V4连线中点)、V4(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)、V5(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)、V6(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)。
2、导联线连接
将电极片的插头与心电图机的导联线接口对应连接,确保颜色或标识匹配(如红-红、黄-黄)。
避免导联线缠绕或过度拉伸,防止信号干扰或接触不良。
对于无线导联系统,需确认设备配对成功且信号强度稳定。
3、特殊情况处理
若患者有起搏器,需在心电图报告中标注起搏器位置,并选择抗起搏器干扰模式(如滤波功能)。
若患者肢体残缺或无法配合,可调整导联位置(如将肢体导联移至肩部或臀部),但需在报告中说明。
四、环境与操作人员准备
1、环境优化
关闭附近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(如手机、微波炉、荧光灯等),避免信号失真。
保持室内安静,减少人员走动,防止振动干扰。
若使用移动式心电图机,需确保地面平整,避免设备倾斜导致记录异常。
2、操作人员准备
操作人员需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(如设备故障、患者不适等)。
穿戴干净的工作服,佩戴手套(若需接触患者皮肤),避免交叉感染。
操作前洗手并消毒,保持手部干燥,防止静电或汗液影响设备性能。
五、预记录测试
1、模拟信号测试
在患者未连接前,启动心电图机并选择“模拟信号”模式,观察设备是否能正常生成标准波形(如1mV方波)。
检查波形是否清晰、无干扰,确认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。
2、患者连接后测试
连接患者后,先记录短时间(如5-10秒)的心电图,观察波形是否稳定、基线是否平稳。
若波形异常(如基线漂移、肌电干扰、伪差等),需重新调整电极位置或检查导联连接。
